“白天带学生拉小提琴,晚上翻身杀进禁区,大块头也会转圈圈灌篮”——说到“反差萌”这词,搁陈莳一身上,简直就是现成的广告片脚本,主角太出戏,分明像段子手写进现实。
咱们今天要聊的这位,别被他250斤的“吨位”吓到,别看他平时稳坐琴房,指尖轻弹小夜曲,身后一溜漂亮音符就有如魔法师点豆腐脑似的温柔。
结果天黑灯下,场地一换,哎妈呀,这体格直接堪比流浪地球2号发动机,一顶一地冲,篮下转身,运球、强打、补篮、背身硬凿,比赛数据爆出来,所有人脑海里已经自动浮现出“胖子无敌”的江湖传说。
搞不懂吧?一边美得冒泡,一边刚得发慌,这种跨度不尬才怪,反正,网友都说了,“别做选择题,陈老师全都要。”
翻开这则“浙BA”篮球赛场上的主角履历,大伙多少都有点好奇心——小提琴和篮球,这俩搁一块,活生生组出了一桌满汉全席。
为啥就他能把两样玩意儿都玩到极致?
诶,这事说着简单,真做起来其实很难。
你别说小提琴那种玩童年时拉得腰酸手麻不算啥,就一个篮球训练,别光看热闹,动辄上千次三步上篮、干拔、俯身卡位、全场折返,哪样不是“魔鬼周”级别。
不少人都是两样里选一样,他居然一样没舍得丢。
讲真,这种“量变到质变”的执拗和自律,光是想想都觉得够呛。
仔细琢磨,陈莳一这位哈尔滨出道、29岁的大小伙子,还真有点不走寻常路的气势。
本来篮球启蒙也早,小时候上培训班纯当解闷,嘴上说好玩,其实“童子功”早种进身体,真正着了魔是不自知的。
后来进了大学还成了省级联赛球员,这两下子可不是“水”出来的。
可更有趣的是,毕业转身一变,直接落户浙江富阳,切换成全职小提琴教练。
两边跑,两头忙,这工作量,谁听谁直呼猛男。
而他偏不掉队,拉完琴去训练,训练完继续上小课,像极了朋友圈打卡达人,时间分割成秒,练琴泡馆两不误。
更逗的是,他自己自黑:“暑假课多,比赛也不能放,见缝插针来凑。”
这大概得内心足够笃定,才无所谓辛苦了。
要说现实中的家长和学生,遇到这样的老师也有点愣——你看他身高191cm,体重250斤,标准“熊壮大汉”,“巧手细指”这词儿放身上咋都怪。
结果小学生家长都嘴角一抽,“真没想到,陈老师教课还巨温柔,指法错一个音他都盯得牢。”
换了球场就完全另一副模样,“灵活胖子”在禁区搅和得风生水起。
有一说一,能在杭州西赛区场均拿下15.6分、8.2板的数据,在草根业余圈里已经是“核武器”级表现了。
细看对阵临安队那场,22分+10篮板的两双,一场比赛直接打崩对方内线。
你说这胖子能不让人怕嘛?
所以别以为篮球就全靠瘦高个儿在场上飞,碰上“吨位灵活派”,小块头也得夹紧裤腰带,防守一刻都不能松。
网上有段子,“只要思想不滑坡,胖子照样有哈勃望远镜般的前景”——陈莳一大抵就是如此。
可说难听点,这种“反差萌”在咱们刻板印象堆砌的世界里,还真有点不好理解。
真有人不酸?你让那些只打球、只练琴的年轻人羡慕得掉头皮。
偏偏他还常年泡在比赛队伍中,被朋友夸一句“浙BA最会拉琴的篮球手”,回头自谦一句“也就那样,还差得远”。
这气度,这脑回路,确实够潇洒。
咱不妨再扒拉扒拉,他能在浙BA火起来,身上那种“多元融合”,是不是咱们常说的天赋呢?
其实嘛,甭管你吹得多玄乎,这背后的真相大概率是三点——一,鞋带儿该系紧的时候从不糊弄,每天时间切得跟高考生似的,拉琴有谱,投篮也有套路,没一件事蒙混过关;二,嘴上说着随性,人家暗地里自律得很,该下馆子的时间用来训练体能、融入团队,情商、恒心都在线。
别小瞧这点,现实里多少人白日做着斜杠梦,晚上还不忘刷视频打王者,懒才是真的懒,羡慕别人的多项全能,但自己一点不愿意吃苦。
第三,也就是最核心的,他认死理儿地觉得:“拉琴要守纪律,打球要团队”,这说白了是愿意为热爱买单,能把喜欢做的事做到极致,甭管琴弦还是球鞋,激情都一票到底,“活着”就得“带劲儿”!
你细品这话,有点意思吧?
生活里太多“二选一”的时刻,不是吗?
从小逼着孩子学才艺,怕耽误学业,体育和音乐最怕撞车。
家长一发狠,八成要取舍。
可你看陈莳一这案例,明明就是能兼得,不抛弃不放弃,关键还是心里有热爱,能咬牙坚持。
再看看他对比赛的态度,甩出来一句“大家都奔着冠军去的,不怕谁”,没有自傲,但底气十足。
一人守内线、一句鼓气话,队伍氛围上来了,带队冲刺淘汰赛,气场直接两米八。
要我说,这不仅是运动员的自信,多少还有点艺术家那股子不服气、求极致的劲。
运动场上比拼的,远远不只是身体和数据,更是性格底色和精神味道。
你别以为琴房和球场门槛挨不着,实际上都追问那一句“能不能做到最好”。
拉琴时的执着、训练中的细致,融到比赛时就是稳定、可靠。
团队里有他扛大旗,其他小兄弟都能跟着放心冲。
当然啦,和市面上卖弄励志鸡汤不同,这故事没啥“天赋异禀”那套。
硬核现实摆这儿,这位“灵活胖子”靠的也不是所谓神赐体格、照骗级弹跳,而是彻头彻尾把平常的每一天都活成了“进阶版人生”。
很多人以为,运动和艺术就像水火,一向互相不相容。
但只要你坚持住,认准了方向,道路总有无限可能。
换句话说,能把“平淡”吃成自助大餐,也能把“热爱”折腾成招牌佳肴。
你愿意琢磨,就不怕过日子寡淡无味。
还有一点,浙BA像这样“本地气息拉满”的舞台,才是真正让草根圆梦的地方。
不管是职业球员,还是像陈莳一这样半路出家的“反差选手”,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展示空间。
那些被篮球、音乐抚慰过的生活,每一刻都挺有温度。
打破边界,不设栏杆,给多元热爱多点土壤,世界会更大不是嘛。
人生谁不是身兼数职?
有时扮演温文尔雅的老师,有时横扫禁区的猛兽,有时是孩子们眼里的偶像,有时又是家人心安的依靠。
如果连胖子都能飞起来,试问,我们是不是也该再大胆一点活出自己的风采?
咱们常说什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热爱能抵岁月漫长”。
可多数人只会嘴上说说。
像陈莳一这般身体力行,“斜杠青年”不是口号,是生活日常。
每个人都值得被允许多样,不被设限。
别让“你不应该”“你别折腾”那几句话,成为成长路上的拦路虎。
就像这位老师球场挥汗、琴房静坐,说一句土味点的鸡汤:只要还在流汗追梦,人生就没有白走的路!
聊到这儿,球迷和琴童都想砸问题:如果让你重新选一次,会愿意像陈莳一一样把爱好全部“拉满”吗?
有没有什么才艺和梦想,其实压根没放下,只是自己不好意思承认罢了?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唠几句,让更多的“反差萌”故事在生活中发光。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