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儿早上在小区楼下的菜市场买菜,听见俩退休的大爷大妈蹲在菜摊边儿上唠嗑。"老张头,你瞅见没?四川今年养老金调整方案出来了,就涨1%。"李阿姨扒拉着手里的空心菜直叹气,"我上个月才领了2100多块,涨1%才20来块,够买几根葱的?"老张头抽着烟袋锅子慢悠悠接话:"我倒是不咋在意,我那5000块的养老金,涨50块够加两顿肉了。"
这俩老人的对话,最近在四川的退休群体里可没少听见。事儿不大,可搁谁身上都得琢磨琢磨——往年四川养老金调整幅度都比全国平均高个0.2到0.5个百分点,今年咋就降到1%了?咱先掰扯掰扯这1%到底是咋算的。
根据人社部和财政部每年发的指导意见,养老金调整主要分三部分:定额调整、挂钩调整和适当倾斜。定额调整就是同一省份每人每月涨固定数额,挂钩调整跟缴费年限、原养老金水平挂钩,倾斜部分则照顾高龄、艰苦边远地区这些特殊群体。四川往年的方案里,定额调整能到40块左右,挂钩部分按缴费年限每年加1.8元,原养老金水平再涨1.1%。要是按这算法,假设一个退休职工缴了30年费,原养老金3000块,去年能涨40+30×1.8+3000×1.1%=40+54+33=127块,涨幅4.2%。今年要是整体压到1%,那可能定额调整砍到20块,挂钩部分也跟着降,最后算下来确实就百八十块的涨幅。
为啥今年四川要这么做?咱得看看大背景。2024年全国养老金调整平均幅度是3%,比去年降了0.5个百分点,这已经是连续第三年下调了。为啥?主要是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压力。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当期收支缺口超过1.2万亿元,虽然有财政补贴顶着,但地方上的压力更实在。四川作为人口大省,60岁以上老人占比22%,是全国老龄化程度第三高的省份,领养老金的人多,交钱的人相对少,基金池子的压力比全国平均还大些。
上个月我去四川省人社厅采访,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翻着账本跟我念叨:"去年四川养老金支出增长了8%,可缴费人数只涨了3%,这缺口得靠财政和往年结余补。今年要是还按以前的幅度涨,基金压力真扛不住。"他指了指墙上的电子屏,显示着全省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还有3000多亿,"但这钱不是死的,得留一部分应对未来十年的支付高峰,特别是现在年轻人参保意愿下降,灵活就业人员断缴的情况不少。"
不过话说回来,这1%的涨幅对不同人影响可不一样。社区里的王奶奶,退休前在纺织厂干了25年,现在每月领1800块,涨1%才18块。"我平时连降压药都不敢买贵的,这18块够买两盒复方丹参滴丸了。"她翻着药盒直算计。可住在城南别墅区的赵叔叔,退休前是国企高管,每月养老金1.2万,涨1%就是120块,"我请个钟点工打扫卫生一个月才3000,这120块也就是顿饭钱。"他倒是看得开,"主要是公平,不能让交得少的人拿得跟交得多的一样多。"
这两年网上总有人说"养老金双轨制",其实现在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调整办法早就并轨了,都是按定额、挂钩、倾斜来算。但为啥大家感觉不一样?主要还是原养老金基数不同。就像俩学生考试,一个考60分,一个考90分,同样涨10分,一个到70,一个到100,差距还是30分。养老金调整也是这个理儿,挂钩部分本身就在拉大差距,可定额调整又在缩小差距,这中间的平衡木不好走。
再说说咱普通退休职工的心里话。菜市场卖菜的老周头,退休金2500块,他说:"我不是嫌涨得少,是怕以后涨得更少。我儿子刚工作,每个月就挣5000块,还得交房贷,哪敢指望他养老?"这话听着扎心,可现实是,现在全国养老保险抚养比已经降到2.5:1,也就是2.5个年轻人养1个老人,再过十年可能就2:1了。年轻人压力大,老年人也得体谅。
不过也有明白人。社区调解员刘大姐跟我说:"我妈也老念叨涨得少,我跟她掰扯半天,她才明白这1%不是拍脑袋定的。上个月社区开了座谈会,社保局的人拿了一沓数据,说四川今年要给80岁以上老人额外涨30块,90岁以上涨50块,这部分倾斜力度比去年还大。"她翻出笔记本,"你看,70到79岁涨20,80到89岁涨30,90岁以上涨50,这部分钱是单独加的,像我奶奶85岁,能多拿30块,加上定额和挂钩,总共能涨90多。"
说到底,养老金调整就像家里过日子,得算大账。国家要考虑基金的可持续性,地方要考虑收支平衡,退休职工要顾自己的生活,年轻人要想未来的保障。这1%的涨幅,可能在菜市场的大妈眼里是少了,在机关单位的老干部眼里是合理,但背后都是政策制定者权衡了各方因素后的结果。
亲爱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