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贸易争端激化,双方对垒惩罚关税!
布鲁塞尔的外交官们近日收到一份来自中国的关税调整文件,当看到文件中标注的43%税率时,会议室内顿时一片哗然。
这份突如其来的关税调整通知犹如一道闪电,划破了欧洲大陆平静的夏日夜空。中国商务部在最新公告中明确指出,将对欧盟成员国出口至中国的不锈钢产品实施高达43%的反倾销税。
更令欧洲各国措手不及的是,仅仅四天后,中国方面再度出手。自7月5日起,针对欧盟原产白兰地的反倾销调查结果正式生效,最高税率达到34.9%。
在这轮关税调整中,法国著名干邑品牌轩尼诗成为首批受影响的企业之一。业内人士分析,此举将对欧洲高端烈酒出口造成显著冲击。
欧盟委员会内部消息人士透露,这轮关税措施的实施让27个成员国都感受到了压力。部分成员国代表在紧急会议上直言,这是近年来中欧贸易摩擦中最严厉的反制措施。
欧盟方面单方面撤销原定于7月底召开的中欧经济高层对话的决定,直接触发了中方采取这一连串针对性极强的应对举措。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欧盟作出取消对话决定的三天前,中国刚刚为欧盟企业开放了稀土出口审批的快速通道,这一时间上的巧合显得颇具讽刺意味。
追溯这场贸易争端的根源可以发现,早在2024年10月欧盟方面就率先采取了行动,突然对来自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启动反补贴调查程序。
与此同时,欧盟还针对中国出口的硬木胶合板等多个重要工业产品领域,同步发起了反倾销调查行动。
进入今年5月后,欧盟驻华大使庹尧诲更是在公开场合发表强硬表态,向中方发出带有明显威胁意味的声明。
庹尧诲明确表示,如果双方在贸易谈判中不能达成具有实质意义的共识,欧盟方面将考虑终止与中国进行的关键贸易磋商。
在长达二十余天的密集磋商过程中,双方代表展开了八轮高强度的拉锯式协商。
中国代表团始终秉持开放合作的态度,主动提出了包括价格调整在内的系列解决方案,具体建议适当上调产品在欧洲市场的销售定价。
然而欧盟方面出人意料地否决了这项提议,其官方解释称该方案"未能充分体现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原则"。
随着协商进程陷入停滞,欧盟方面逐渐显露出更为强硬的立场,并采取了一系列升级措施。
2024年6月上旬,欧盟贸易委员会正式发布公告,决定对中国产硬木胶合板实施临时性反倾销关税政策,最高税率达到惊人的62.4%。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征税并非采用统一标准,而是实施差异化税率政策,例如对江苏省邳州市江山木业有限公司仅征收25.1%的特别关税。
这一贸易保护措施直接冲击了中欧双边贸易,受影响商品贸易额达到2195万美元之巨。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度中国向欧盟市场出口的胶合板产品总量已突破5404吨,在该品类出口总量中占比高达七成。
在欧盟27个成员国中,针对中国的政策始终存在明显分歧。
作为欧洲汽车工业重镇的法国,出于维护国内汽车制造企业利益的考虑,在欧盟内部一直主张对中国采取更为强硬的立场。
法国政府同样高度关注本土白兰地产业的保护,这进一步强化了其在对华政策上的强硬态度。
相比之下,德国政府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担忧,其最关注的是每年向中国出口价值620亿欧元商品的市场前景。
德国工商界还特别担心失去中国这个重要的供应链合作伙伴可能带来的经济风险。
在东欧地区,匈牙利等国对对抗性政策持明确反对立场,这些国家显然更看重中国资本注入对本国就业市场的积极影响。
匈牙利外交部长西雅尔多在公开场合强调:"来自中国的投资成为推动匈牙利经济实现持续性发展的核心要素。"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2023年度中国资本在匈牙利的直接投资规模达到76亿欧元,这一数字占到该国全年吸引外资总额的近六成比例。
这种立场分歧在欧盟内部决策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就"是否终止中欧全面投资协定"进行表决时,有16个成员国选择了弃权票。
欧盟委员会于6月23日单方面作出决定,取消了原定7月下旬举行的中欧高级别经济对话,其解释理由是"当前阶段双方经贸议题缺乏实质性推进的可能"。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一决定出台的时间点距离中国为欧盟企业开通稀土出口快速审批通道仅过去了72小时。
值得注意的是,在欧盟委员会作出决定前夕,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集团刚刚获得了价值2.3亿欧元的钕铁硼磁体出口许可,这些材料将应用于宝马集团电动车型的生产制造。
针对欧盟方面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中国政府采取了对等而精准的应对措施:7月1日,中国商务部发布公告,决定对原产于欧盟27国的不锈钢产品征收高达43%的反倾销关税。
中国商务部7月5日发布最新贸易反制措施,宣布对原产于欧盟的蒸馏葡萄酒制品实施反倾销调查初步裁定结果。
其中法国著名烈酒品牌轩尼诗被认定存在明显倾销行为,将面临34.9%的最高惩罚性关税。行业另两大巨头人头马和马爹利分别被课以34.3%和27.7%的差异化税率。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反制措施并非一刀切。部分欧盟生产商通过主动调整出口价格,与中国商务部达成了和解协议,从而获得关税豁免。法国干邑行业协会对此表示谨慎乐观,认为这个结果比预期要好。
中欧贸易摩擦的影响正在持续显现。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1-4月期间,中国对欧盟的电动汽车出口量同比骤降18.7%。法国干邑行业每月因此蒙受的经济损失高达5000万欧元。
德国汽车制造业协会发布预警报告指出,如果贸易争端持续升级,可能导致德国境内约12万个与汽车产业相关的工作岗位面临风险。而法国干邑在中国进口烈酒市场占有率超过98%,高额关税可能使其完全退出这个重要市场。
分析人士注意到,美国因素在中欧贸易摩擦中扮演着特殊角色。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最近的七国集团峰会上,公开支持特朗普政府提出的"中国贸易不平衡论",并主张欧美应协调立场共同应对中国。
近期,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关于对欧洲汽车产品加征50%高额关税的表态持续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面对美方的贸易施压,欧盟方面正采取双轨策略:一方面通过暂停与中国的重要经贸磋商来展现强硬姿态,另一方面则希望以此向华盛顿释放合作信号,换取美国在关税政策上的豁免待遇。
6月21日,美国空军出动多架B-2隐形战略轰炸机,对伊朗境内重要核设施实施了精准打击行动。特朗普随后在个人社交平台宣称军事行动取得预期效果,并公开呼吁德黑兰当局停止军事对抗。
值得注意的是,欧盟单方面中止与中国对话机制的时机选择,恰与美国对伊朗采取军事行动形成某种战略层面的配合。
当前欧盟正面临严峻的战略两难:其既不愿放弃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和投资机会,又试图通过对华展现强硬立场来迎合美国的政治期待。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度欧盟对华贸易逆差已攀升至2910亿欧元的历史高位,这一巨大的经济失衡使得布鲁塞尔方面难以承受与中国全面交恶的后果。
从表面观察,本轮中欧谈判陷入僵局的直接诱因是双方在电动汽车产业政策上的分歧。欧盟委员会提出要求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必须承诺在欧洲市场维持最低销售价格。
此外,欧盟还试图通过立法手段严格限制中国企业在欧洲电池制造领域的投资份额。中国商务部门则始终坚持所有贸易争端都应在世贸组织现行规则框架内寻求解决方案。
经过长达八轮历时近一年的技术谈判,截至2025年5月末的最后一轮会谈,中欧双方的谈判立场依然存在巨大鸿沟。据不愿透露姓名的欧盟外交人士透露,当前谈判形势不仅未见缓和,反而呈现出持续恶化的态势。
谈判陷入僵局的根源在于欧盟方面屡次将经贸议题与俄乌冲突强行挂钩。多位知情人士证实,欧方在谈判过程中不断提出要求中方对俄罗斯施加影响力的附加政治条款,这种将商业合作与地缘政治议题混为一谈的谈判策略遭到了中国代表团的坚决反对。
值得注意的是,欧盟近期在谈判策略上出现了明显分化迹象。消息人士透露,欧盟委员会贸易总局已秘密约见部分中国新能源车企代表,以提供市场准入便利等条件为诱饵,试图在中国电动汽车行业内部制造分裂。这种明显违背公平竞争原则的做法,正在快速消耗中欧之间长期积累的商业互信基础。
针对欧盟的不当行为,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近日发布正式声明,严正指出欧盟在开展双边磋商的同时,暗中与特定中国企业进行单独谈判的行为严重违反国际贸易规则。
布鲁塞尔欧盟总部大楼内,谈判官员的办公桌上堆满了中国商品关税调整的评估报告。与此同时,大楼外聚集的农民抗议者正在焚烧印有贸易保护标语的横幅。而更令欧盟官员焦虑的是,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此前宣布的对欧葡萄酒200%惩罚性关税即将生效。
德国汽车制造商近期因在中国市场的深度布局而屡遭欧盟内部批评,但讽刺的是,欧盟自身对中国电动车加征的高额关税反而令这些德企陷入供应链困境。据路透社报道,巴斯夫集团已紧急叫停了一批用于电动汽车生产的不锈钢订单,其生产线员工中甚至流传着调侃欧盟贸易政策的黑色幽默。
当前形势可谓分秒必争:距离特朗普政府对欧盟酒类产品加征天价关税仅剩最后240小时;中国对关键稀土元素出口实施的新一轮许可审查结果即将在一周内揭晓;而据行业分析师预测,如果当前贸易冲突持续,欧盟汽车产业将不得不在大约三天后启动大规模裁员计划。
最新贸易数据显示,2024年度中欧双边货物贸易额再创新高,达到7858亿美元规模。这标志着中国已连续七年保持欧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在这场没有硝烟的贸易博弈中,市场规律终将证明:违背经济基本面的政治操弄注定难以持久。
#图文打卡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