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榴莲商近来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焦虑。就在他们享受了大半年的热销红利后,中国海关的一项新规让几万吨榴莲滞留在口岸动弹不得。由于无法出具碱性嫩黄的检测报告,整批货物只能在原地等待腐烂,眼睁睁看着到手的收益化为乌有。
这场危机并非毫无征兆。早在去年,泰国就未雨绸缪,提前准备了六家认证实验室,确保出口产品能及时通过检测。而越南却始终拖延,直到今年仍未配齐足够的检测点,这种对规则的漠视最终酿成了如今的苦果。市场份额的变化最能说明问题:泰国榴莲重新夺回84%的市场占比,越南则从之前的热销状态骤降至仅一成,前后对比悬殊。
网友们对此议论纷纷,不少人认为越南近年的一系列操作早已埋下隐患。有人直言,应当对越南所有入境商品征收500%的重税,暂停对越南的电力输送,甚至关闭通商口岸。这些声音背后,是对越南近期外交转向的不满——在中美博弈中,越南选择向美国示好,甚至不惜在一些合作项目中暗中“背刺”中国,如今的市场反噬,恰是其付出的代价。
越南似乎始终没能认清一个基本事实: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其购买力足以左右许多国家的出口经济。榴莲贸易就是典型例子,越南榴莲能在短时间内打开中国市场,靠的不仅是产品本身,更得益于中国对东南亚农产品的开放政策。但越南却在享受市场红利的同时,频频做出损害双边信任的举动:从配合美国搞“供应链重组”,到在南海问题上态度摇摆,每一次投机都在消耗着积累的好感。
此次榴莲受阻事件,表面看是检测标准的问题,实则反映了贸易合作中规则意识的重要性。中国海关的新规并非针对越南,而是为了保障国内消费者的食品安全,任何国家的出口商都应遵守。泰国通过提前布局实验室顺利过关,越南却因准备不足陷入被动,这背后暴露的不仅是行政效率的差距,更是对中国市场重视程度的差异。
更值得玩味的是,越南在经济上对中国的依赖远超其表面展现的强硬。除了农产品,越南的电子制造业、纺织业都高度依赖中国的原材料供应和零部件配套,甚至电力供应都有相当比例来自中国南方电网。这种深度绑定的产业链关系,本应成为双边合作的基石,却被越南当作博弈的筹码,试图通过投靠美国获取短期利益。
如今几万吨榴莲在口岸腐烂的景象,恰似一面镜子,照出了投机取巧的代价。中国市场向来欢迎遵守规则的合作伙伴,从泰国榴莲的复苏就能看出,只要满足标准,商机始终存在。但对于那些试图“两边讨好”甚至“背刺”的国家,市场的惩罚往往来得直接而猛烈——消费者不会为投机行为买单,企业更不会冒着违约风险与不守规则的伙伴合作。
越南榴莲商的焦虑,或许能让其政府认清现实:在全球化时代,没有哪个国家能同时讨好所有势力,尤其是在大国之间选边站时,经济基础的脆弱性往往会成为最大的软肋。中国市场的大门从未关闭,但钥匙永远掌握在遵守规则、尊重信任的国家手中。若越南继续沉迷于“大国平衡术”而忽视务实合作,类似的贸易挫折恐怕只会越来越多,到那时,尝到苦果的就不止是榴莲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