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跑了趟稀土产业园,跟几个厂子里的老技术员唠嗑,才知道今年开春以来,好些企业的技术高管陆续递了辞呈。一开始以为是行业波动,后来翻了翻招聘网站,好家伙,这些离职的高管不少都去了国外企业或者合资公司,职位还都是技术总监、研发负责人之类的。
特意找了几位在稀土圈干了十几年的老师傅打听,一位在北方大厂干了20年的王工拍着大腿说:"现在这帮年轻人可能不知道,咱们稀土分离、提纯的核心技术,那真是拿命护着的宝贝。"他说当年自己刚进厂时,师傅带着他在车间从搬矿石、调酸碱学起,整整三年没摸过核心反应釜的控制阀门。"那时候车间主任说了,你能把洗试管的水都分出三个等级,再来问配方的事。"
可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前两年某中部城市一家稀土企业出了事,技术部张主任跳槽去了东南亚某国的企业,结果半年不到,那边就投产了跟原厂工艺几乎一样的生产线。张主任走的时候,厂里只签了竞业协议,没设脱密期——就像家里祖传的卤味秘方,师傅刚教会徒弟,转头徒弟就带着配方去了对门开店,老店刚支起的锅还没烧热乎,新店已经排起长队了。
这事儿在圈子里传开后,不少企业开始学"笨办法"。我去的这家产业园里,有家龙头企业从去年开始,关键岗位的技术骨干离职前必须经历3-6个月的"脱密期"。说是脱密,其实就是让员工在离职前把手里的项目资料整理归档,由团队其他成员接力跟进,本人只负责交接不参与具体操作。"就跟腌咸菜似的,坛子里的菜刚入味,你不能刚捞出来就装新坛子,得晾几天让盐分渗匀了,味儿才不会散。"车间主任老李打了个比方。
有位刚办完离职手续的技术员小赵跟我倒苦水:"我们也知道技术保密重要,可国外企业给的待遇实在诱人。我媳妇孩子还在国外读书,那边学校那边房贷,哪样不要钱?"这话听着让人唏嘘,但也反映出个现实问题:咱们的高端技术人才,既需要情怀留人,也需要制度兜底。
再想想那些在车间蹲守了几十年的老技工,他们把青春熬成了车间的机油味,把技术刻进了肌肉记忆。可现在的年轻人,很多连车间的高温都熬不住,更别说跟着师傅学三年杂活了。前阵子去学校做调研,有个学冶金的学生直白地说:"老师,学稀土分离要背几十种元素配比,还要记各种反应条件,现在AI都能算这些了,学这个有啥用?"
这话听着扎心,可仔细想想,技术这东西,机器能算参数,能控流程,但有些"手感"是算不出来的。就像炒菜,同样的食材调料,火候大了小了,锅铲翻的角度不同,出来的味道就是不一样。稀土提纯也是这个理儿,反应釜的温度波动0.5度,沉淀时间差10分钟,产品的纯度可能就差好几个百分点。这些经验,不是一张图纸、一份报告能说清的,得靠人在车间里摸爬滚打,靠师傅手把手教,靠时间慢慢磨。
现在国家也在想办法,比如推动"现代学徒制",让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学生一边上课一边进车间;还有"技能大师工作室",给技术骨干发津贴,鼓励他们带徒弟。但这些措施要见效,还得有个过程。就像种果树,今天施肥明天浇水,哪能当年就结果?
说到底,稀土是咱们的战略资源,技术更是命门。高管辞职这事,往深里看,其实是技术保护的警钟。咱们既要防着"技术挖角",更要扎紧"人才篱笆"。毕竟,再先进的设备,都得靠人来操作;再精密的工艺,都得靠人来传承。要是技术骨干都留不住,就算厂房再大、设备再新,那也是"给别人作嫁衣裳"。
亲爱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